#TickTickBoom 上次看了个开头给我压力太大就搁置了(“年近三十一事无成”我内心全是“别骂了别骂了”),这次重新开始看。
恶搞Sunday那段我在咖啡厅笑吐,一边笑一边担心这段在中国观众这边的反应,中国观众普遍不认识桑(可能也离三十还远)啊!
放个地址:https://b23.tv/Kev1Rc
看过Sunday的观众请从18:56开始看!
“他是写音乐剧的,大家知道,就像Andrew Lloyd Webber。”
我发出了剧烈的爆笑。
#今日辱韦伯
全剧视频:https://b23.tv/Kev1Rc
没有剧情却有破顶的焦虑,就和这部剧的标题一样:滴答,滴答……轰!爆炸声很远,但你不知道下一声什么时候来,也不知道下一声是不是就在身边,只有延续不断的滴答,滴答……
这也就注定了,这部戏并不适合二十出头未来一片光明的年轻男女看,而正适合即将三十、依然还没开始做自己喜欢的事、或者依然一事无成的观众——我没看过中文版,但就我对中文音乐剧观众的印象而言,似乎确实是前者多而后者少,难怪会看到“无聊”的评价了。但对于已经切实感受到生命一年快过一年的观众而言,这部剧无一句不是击中心脏的利剑。
年近三十,尚未成家,做着当年喜欢的戏剧创作却望不到成功的希望。这样一个说来也极其常见的人生困境,如果没有拉森生动精彩的词,恐怕又会沦为所谓“戏剧人”的自我陶醉。但是拉森毕竟是拉森,面包店的无聊工作能被用来开桑德海姆的玩笑,情侣吵架吵出了九曲十八弯的心肠,而在得知好友身患绝症(艾滋病)时,那一系列景物描写——冲出去,看到太阳落下,跨过一个又一个栅栏,穿过空无一人的草坪,对着海鸥挥手大叫“我的朋友就要死了”却只看到海鸟飞上飞下,冲进空荡荡的露天剧院,掀开防尘布开始弹一架破旧的排练钢琴。这样的描写!对悲痛和震惊不着一字,但谁能看着不心中绞痛起来——那段时间艾滋病真的夺去了太多人的生命。
开头震耳欲聋的倒计数时,经过主角一系列的心路历程(以及追星成功),到最后真的踏入三十岁大门时变得轻柔,以至于“只要我弹琴足够响就能盖过这个声音”。这是真正的向前走去了。
剧中的三个人作出了三个不同的选择,后悔着,也前进着。作为自传音乐剧,观看时也无法忘记拉森在三十六岁就骤然去世的事实,也无法忘记他确实在生命最后留下了Rent这样划时代的作品(like it or not)。这个炸弹在拉森三十六岁的时候确实炸了,但他也确实用琴声盖过了一路的倒数计时。
@flyover 原来是这个意思!快到30已经不年轻了!虽然我也没什么实感……
@flyover 光是听你那么说我就已经害怕了
我是那种屡次想去学,屡次想去做自己喜欢的,但要不没条件,要不失败,反正都已经放弃掉了
@flyover 知道朋友得了艾滋那段真的特别好……他唱那个 what a way to spend a day 那首真的把我听哭了……后来又找出专辑反复听这首 TAT
然后就是非常私人的部分:
对这部戏我的感受注定会是非常深的:相近的年纪,感受着同样的一事无成,以至第一次看,第一首没结束我就受不了关掉的程度。Jon贫穷而无望地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,不知道自己的能力到底够不够还是应该就此收手;而我更糟糕,还在犹豫是不是要开始做我喜欢做的事情:犹豫的理由很多,但未免不是借口。
而对我来说,这部剧再一次触发了我的焦虑,剧中主角和解和前进了,而我仍在犹豫着,徘徊着……